原标题:基金天日本软银集团量发行复盘:赎旧买新不明显
公募连续两年赚钱效应明显,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参与。而增量资金进入,进一步推高了相关热门板块估值,这在一定阶段内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日前,某头部基金公司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这轮赚钱效应主要源于估值的提升,未来总归还是要回到基本面上。
数据显示,2021年首周,连续4天均有新基金一日售罄,4只认购规模超200亿元,3只认购规模超百亿元。
对于公募基金而言,2020年堪称史无前例的发行大年,特别是权益类基金发行业绩尤为突出,募资额超过此前四年总和。
值得一提的是,赎旧买新一度成为去年基金业的热门话题。纵观2020年全年数据,日本软银集团赎旧买新并不明显。
数量规模创双高
据国盛证券统计,
在A股前几轮牛市,爆款基金出现往往被视为见顶信号,但2020年这一魔咒被持续打破。全年共有27只基金发行规模超过百亿元,鹏华匠心精选、南方成长先锋、汇添富中盘价值、易方达均衡成长、华安聚优精选等发行规模更是超过200亿元。
发行数量亦史无前例。全年偏股型基金发行数量达1660只,远高于2019年的622只。发行偏股型基金较多的基金公司包括广发、南方、创金合信、嘉实、华夏、鹏华、富国、汇添富、工银瑞信、华泰柏瑞、中欧等。不过,也有15 家基金公司一基未发。
值得一提的是,与股市经历几次起伏不同,2020年偏股型基金发行节奏平稳,走出了独立行情,上半年除了4月份外,其余各月的发行规模均在千亿元左右。到了下半年,赚钱效应明显也让发行规模中枢上行,除7月份外,其余各月的发行规模均稳定在1500亿元左右。
基金牛市的出现,让公募行业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有所提升。据安信证券推算,
这轮偏股型基金的发行热潮仍在继续,继上个月发行数量创下127只的年内新高外,新年首周连续4天均有新基金一日售罄,给市场带来千亿级增量。在首发17只主动偏股型基金中,11只提前结束募集,其中8只一日售罄,6只实施比例配售,4只认购规模超200亿元,3只认购规模超百亿元。
赎旧买新不明显
2020年上半年,赎旧买新一度成为基金行业的热门话题。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一季度新发基金在二季度赎回率高达29%,高于过去十年均值24%。
‘赎旧买新’现象说明了行业仍在高速成长阶段,总体还不够成熟。
不过,从全年数据来看,赎旧买新并不明显。中基协官网数据显示,2020年前11月老基金赎回3942亿元,处于历史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公募净流入规模创下了历史记录,2020年前11月偏股型基金净增加份额为14617亿份。
赎旧买新的质疑源于
海通证券统计,以偏股型基金为例,2008年至今,老基金平均每个季度被净赎回700亿份,新基金(当季发行的基金)平均每个季度新发行1000亿份。这也就意味着基金赎回属于常态,老基金总是被净赎回的。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基金市场喜新厌旧也是常态。换言之日本软银集团,倘若基金公司不持续推出新基金吸引投资者购买,那管理规模便会持续缩水。
上述基金资深研究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过去几年独立销售机构的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不断蚕食银行、券商等传统渠道的份额,或许未来国内基金行业的扩张模式会有所改变。
多数机构未恐高
回顾
资本市场‘花无百日红’,过去两年收益翻倍的基金产品众多,让人欲罢不能也难免有点担忧。1月11日,一位基金投资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多家卖方机构对于
开源证券研报指出,预计2021年全市场非货基规模有望在高基数下,实现20%以上的正增长,基金销售规模亦有望超预期。
国盛证券研报则指出,未来在居民加配股票资产且入场方式从直接持股转为间接持股的大趋势下,基金高速发行的节奏有望延续,2021年公募仍将成为市场的最主要增量。
基金的天量发行是否会成为长期趋势?据中国人民银行
国盛证券分析师指出,此轮基金发行热源于监管层、居民端、机构化三大驱动力。监管层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这意味着不仅引导居民资金加配权益类资产,更重要的是引导居民从直接持股转向间接持股。
事实上,基金板块配置拥挤程度已接近历史极值。安信证券研报显示,至2020年三季度,基金板块配置分化指数达到 31.4%,已接近八年来的高点。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日本软银集团]2020年新发基金总规模达3.18万亿元 “赎旧买新”不明显”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注重GOGO配资网!